80 年后的今天,我们以空间数字化技术致敬那段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
1945 年 9 月 3 日,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日子。中国人民经过 14 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空间数字孪生技术正在为我们打开一扇特殊的窗口——通过 1:1 精准复刻的抗战展馆展厅,让红色纪念馆突破时空限制,线上触手可及。
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来临之际,众趣科技运用创新的 AI 数字孪生技术,将红色展馆展厅完整复刻至云端,为抗战胜利 80 周年献上一份特殊的纪念。
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齐鲁大地的抗战记忆
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鲁中地区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然而这片土地也饱受日军暴行的摧残。 据史料记载,1938 年日军占领临沂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数千名无辜百姓遇难。在沂蒙山区,日军实施"三光政策",制造了多起惨案,无数村庄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这些暴行更加坚定了鲁中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通过众趣科技的高精度激光三维重建技术,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如今以数字孪生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个线上展厅完美还原了实体展馆的空间布局、展陈设计和光影效果,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那段烽火岁月。
参观者可以自由漫步在数字展厅中,通过 720° 全景浏览,仔细观摩每一件展品。从抗日时期的武器装备到珍贵的历史文献,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精准再现。
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巾帼英雄的数字永存
1931 年 5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在海南乐会县成立,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娘子军"。这支特殊的部队在成立后的五百多天里,参与大小战斗五十余次,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风采。
在琼崖革命最艰难的时期,这些平均年龄不足 20 岁的女战士们与主力部队配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革命火种。在母瑞山根据地坚持斗争八个多月。
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将实体展厅的每一个角落都完整地搬到了线上。参观者可以在线上展厅内沉浸式漫游,从不同角度观看记录着娘子军英勇杀敌事迹的珍贵展品,包括她们使用过的武器装备、作战地图和历史照片都以标签热点的形式嵌入到 VR 空间中。可以深入了解这支特殊部队如何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抗战,感受她们"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革命豪情。
四平山革命烈士事迹馆:英烈精神的数字传承
"誓与阵地共存亡!"是战士们留下的最后誓言。一位年轻的机枪手在身中数弹后仍坚持战斗,用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地卫生员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自己却永远倒在了阵地上。还有战士在双腿被炸断的情况下,仍然爬行着向敌人射击。
这些年轻的战士们,有的刚刚告别新婚妻子,有的还未来得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甘愿献出宝贵的生命。
展厅内主要展示四平山战斗中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可以瞻仰烈士遗物和家书,透过复原场景感受当年的战斗历程。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和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历史现场的数字见证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占,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用实际行动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抗日号召,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现出了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的抗日呐喊,唤醒了千百万民众的爱国热情。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真实还原,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中国共产党发布的抗日宣言、组织的抗日活动等重要历史文献,感受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空间数字孪生技术传承红色记忆
这些数字孪生展馆展厅的建设,为红色教育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模式,也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有效地解决了地理限制问题,让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走进"这些重要的红色纪念馆,也为历史保存提供了数字化档案。即使未来实体展馆进行改造升级,现在的展陈状态也能通过数字形式永久保存。
它们让历史见证物突破物理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抗战历史,理解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奉献,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这些线上展厅不仅是对实体空间的精准复刻,更是对抗战记忆的数字传承。
历史需要铭记,技术让记忆永存。让我们以数字化的方式,守护这段珍贵的民族记忆,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400-779-7900